庄仕华:我用一生走天山
发表时间:2018-07-31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者:我们看到今天庄院长穿这一身军装非常地帅气。您还记得您第一次穿上军装是什么时候吗?

  庄仕华:那是1973年11月份,入伍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恢复高考,我们上学是九年义务制,小学只上五年,初中、高中各上两年。在高中毕业典礼上,我上台作为毕业生代表发了言,坐在主席台上的接兵连张连长问我:“你愿意当兵吗?”我说:“报告首长,做梦都想。”他说:“新疆你愿不愿意去?”我说:“愿意。”张连长说:“你听说过没有?新疆冷得很啊,可以把人的耳朵、鼻子都冻掉。”我说:“首长您不是从新疆来的吗?你的耳朵、鼻子不是好好的?”最后张连长拍了我一下,说:“小鬼调皮。”通过体检、政审,武装部就批准我入伍了。张连长带着我们三个乡一共30个新兵,就随接兵团坐了一辆大卡车,走一走停一停,走一走停一停,越往西边走,越荒凉,看不到人烟,车门一开,人就冻得很。

  记者:当时心里会害怕吗?因为也没去过,那是您第一次出远门吗?

  庄仕华:第一次出远门。因为人多,在车上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讲故事,人多,气氛还是非常活跃的。

  记者:也很欢乐。

  庄仕华:也很欢乐。这样将近两个礼拜,到了乌鲁木齐,一开车门下火车,冷空气就往身上钻,全身冷飕飕的。还有那些新兵他都没有走过地上有冰的路,好多都摔倒了,摔倒以后把他们扶起来,扶起来又摔倒,一摔就一大片,我也摔了两次。最后接兵连的首长就说,走路脚不要抬起来,要挨着地面走。这样一下我就学会了,在有冰的地面上走路,这样摔倒就少了。

  我们在乌鲁木齐休息了两天,就要到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参加新兵训练,我们坐的是解放牌卡车,颠簸了9个小时才到新兵连,到了一看,有十多间土坯房,还有些训练新兵的班长在那个地方,再往四周一看,都是茫茫的雪海,没有人烟。那时候心里就想,后悔了,当初不应该来。

  记者:这跟您想象中的军队的样子完全不一样是吗?

  庄仕华:对,完全不一样,没想到那么冷,耳朵都冻得痛,自己偷偷地流泪,班长发现了,他来安慰我说:“我们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子的,也非常不习惯,也非常想家,想爸爸妈妈,也还想回去呢。但是时间一长,就习惯了,你看,现在我们不都好好的吗?”这样一来,我心里就宽慰多了。

  新兵训练,三个科目,一个是队列,一个是投手榴弹,第三个就是射击。队列和射击不成问题,因为我那时候个子小,投手榴弹老是不及格。30米远的合格线,刚开始甩出20米,经过努力,甩出27、28米,就是甩不到30米。

  记者:那怎么办呢?

  庄仕华:那就别人休息的时候,我独自到训练场去,单独去投手榴弹,右胳膊肿了疼了,贴上膏药,再吃上止痛片,继续训练,结果考试的时候,30米及格,考了35米。

  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

  庄仕华:射击,因为气温比较冷,我们训练的时候,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一般零下37、38摄氏度的气温,滴水成冰。

  射击的时候,官兵们都戴皮手套,但是那样就打不准,我就为了多打十发,把皮手套扔掉,用食指扣那个扳机,结果指头粘到扳机上面,一蹭,手指就掉了一块皮,因为太冻了,也不痛。通过训练以后,我的队列、投手榴弹、射击都合格了,然后我就参加了卫生员培训。

  我认为当兵是我人生一个转折,让我感受到了新疆兵团的寒冷天气,尝到了苦与乐的滋味,同时也锻炼了意志,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战友之间的兄弟情谊。人民解放军确实是一所锻炼人、培养人的大学校。

  记者:在那个年代,是不是跟您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兵?

  庄仕华:应该是这样的,谁都羡慕这身绿军装,谁都想穿。一听说当兵,热情都是非常高的,都是争先恐后的去报名,想方设法的通过体检,到部队上去。因为那时部队里出了雷锋,全国人民都是非常尊敬雷锋,是偶像、榜样。配上一个黄挎包,人们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刚才您也讲到,虽然说环境很恶劣,但是跟战友们在一起生活还是很欢乐的,大家一起虽然说是在铁皮火车上一块儿忍受着寒冷,但是还会唱歌是吗?

  庄仕华:对。

  记者:您记得您入了军营之后,学会的第一首军歌是什么吗?

  庄仕华:《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我们连续两个礼拜,每天都唱上好几次。

  记者:我们发现,很多的军旅歌曲表现了所有军人的情怀和感情的,比如说我们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庄仕华:对,这一首歌我也很喜欢听。为什么当兵的人他都喜欢听这首歌呢?我认为这首歌它唱出了军人最朴实的梦想、真诚的心声、忠贞的爱国情怀,军人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国防事业。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带领医疗队,眼看见驻守在海拔五千到六千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的官兵,那里的含氧量低,顿顿都吃夹生饭,我们吃都觉得咽不下去,但是他们顿顿都在吃。军人们日夜守卫在祖国的疆土,他们各个口唇都是干的,面色是黝黑的,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但是这些官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怨无悔。所以当时我们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心里想:这才是真正可爱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如果说今天谁要问我,当兵苦不苦?苦,当兵累不累?累,当兵后不后悔?不后悔,绝不后悔。如果说还有下辈子的话我还要当兵!

  记者:1978年12月18日,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您还记得您1978年的时候在做什么吗?

  庄仕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我应该还在第四军医大学上学。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还组织了认真地讨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富强起来了。卫生事业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说疾病防控机构稳健发展,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妇女儿童卫生健康水平不断的提高,好多常见病得到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近几年来,全国各个大医院开创的微创介入治疗,还有脏器移植,加上医学新型材料的应用,很多医学难题都得到了突破。

  以新疆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加强了对新疆的医疗援助,大医院的知名专家到新疆县以下的医院去进行“传帮带”,加大了各医疗机构人才的培养,还添了很多设备。这样,硬件和软件同步加强。据我所知,现在新疆村村都有卫生室。而且医务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考试的,都是有资格证的,乡乡都有卫生院。县医院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医疗技术在不断的提高,做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当地农牧民、老百姓就近就医。城乡都实行了医保,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在不断地增加,也就是说,老百姓看病自己掏的钱越来越少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就是,全民防病意识在不断地加强,这就是对疾病的预防。

  记者:从治病到预防。

  庄仕华:除了老百姓预防疾病意识不断增加,预防(疾病)的措施(政府)在不断地落实。可以看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说的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变化,我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医疗卫生方面取得的成绩还会更大。

  记者:是的,就像您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了。

  庄仕华:对。

  记者:在2013年的时候,您被中央文明委授予了“当代雷锋”的称号。您还记得当时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吗?

  庄仕华:我认为这个荣誉应该是归功于党和部队的培养,所有同志们的帮助,而我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这个荣誉是一个起点,我应该把它作为自己做好工作的动力,今后把工作干得更好,真正地像雷锋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或者生命奉献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

  记者:您是“当代雷锋”,您还记不记得改革开放以来,您和身边的战友是怎样“学雷锋”的?

  庄仕华:“学习雷锋”是60年代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那个时候我还没上学,当时听到的这个号召。

  记者:从此耳濡目染了。

  庄仕华:对。从“学雷锋”号召发出开始,就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我身边同志“学雷锋”,是从这几个方面学起。

  第一,立足岗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真正地像雷锋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要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闪闪发光。

  第二,从自己做起。比如说我们医务人员给那些年老体弱的病人梳头、剪趾甲、洗脚、洗衣服,给他送饭、喂饭、清理排泄物,还有经常接送病人,谁有困难了,交不起医疗费了,医务人员主动给垫交医疗费。

  第三,参加一些公益事业。像武警新疆总队组织的义务巡诊、捐资助学,叫“春蕾工程”,还有扶贫帮困,抢险救灾、植树、参加义务劳动、参加地方经济建设,都积极地去参加。

  另外,“学雷锋”靠自觉,比如说地上有垃圾,随时捡起来,不管是老人、小孩,谁摔倒了,帮他一把。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力所能及地做好事。知道哪些是有困难的学生、贫困户,给他们盖房子,给他们买家禽,发展副业等等,教他们种植技术,给他一条致富的路。

  记者:不仅是治愈他们身上的伤痛。

  庄仕华:对。让他们尽快的富起来。

  记者:您觉得在新时代我们谈弘扬雷锋精神,它有一个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庄仕华:首先,雷锋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次,雷锋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离不开雷锋精神这个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在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那么今天,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仍然需要雷锋精神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服务,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教导我们: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所以我们今天进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一定要弘扬雷锋精神,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雷锋精神特别是雷锋同志提出的“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出色完成好各项任务,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我的体会是,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雷锋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

  记者:没错,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是我们每一代年轻人应该去学习的最宝贵的精神。

  庄仕华:对。

  记者:庄院长,我们了解到,在武警新疆总院的肝胆外科的走廊上,有一万多面锦旗,甚至有外国的友人称肝胆外科叫做“锦旗的海洋”,是吗?

  庄仕华:对,“锦旗的海洋”“锦旗的长廊”“锦旗的长城”。

  记者:这么多锦旗当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面?

  庄仕华:写着“三十九载鱼水情,心系牧民一家亲”的这一面。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吗?为什么给您送这一面锦旗?

  庄仕华:达汗是我39年前巡诊的时候发现的,她丈夫患有慢性的气管炎,叫哮喘性支气管炎,还有好多种病,家庭条件也不太好。从那个时候起,每逢休息的时候,我就请假到达汗家去,给她看病,送医送药,替她送水、拾柴火、放牧,打扫卫生。她有四个小孩,我教孩子们识字,后来,我到西安上大学期间,定期给她丈夫寄药,给她小孩寄学费。我回到新疆以后,也一直帮助他们一家人。达汗和她大女儿的肝包虫胆结石手术,都是我们的医务人员捐款做的。

  她原来住房条件差,我们刚开始给她盖了砖房,到前几年就给她盖成了抗震房,她的女儿考上大学以后,我承担了全部学杂费,给她买学习物品,还打电话给她,嘱咐她要好好学习,大学毕业以后,达汗女儿当上了一名双语乡村教师。现在84岁的达汗和她女儿的日子过得非常好,真正地实现了脱贫致富。

  记者:她已经有84岁了?

  庄仕华:对,达汗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用了三万九千粒油菜籽大小的彩珠绣了一面锦旗。

  记者:那应该是非常小的彩珠,84岁了,应该眼睛不能看东西了?

  庄仕华:她可以看,因为她身体挺好的,她住的那个地方空气非常好,非常宽广,她一针一线地绣了一面锦旗,内容是:“三十九载鱼水情,心系牧民一家亲”。我认为这面锦旗,包括所有锦旗都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军队的。从这些事情,我内心感到光荣和自豪。所以今后还要和我们同事们一起,为各族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做更多的好事,回报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厚爱和期望。

  记者:虽然您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但是确确实实这么多年来,为新疆的民族团结贡献出了自己非常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也看到,经常有人评价您说,说您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在维护着民族的团结。

  庄仕华:这些事情是大家共同做的。

  记者:我们知道,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甚至来自各国的病患专门找您,因为很多人都称您叫“庄一刀”,您承认这个别称吗?

  庄仕华:实际上我是最不喜欢这个别称的。

  记者:为什么?

  庄仕华:我最喜欢是叫我医生。说句实在话,我做的微创手术可能要熟练一点,比其他医生做的要快一点,那是因为我用练习剥葡萄皮的方法来练习做微创手术的手法。

  记者:练习剥葡萄皮,需要练多少个?

  庄仕华:有时间就练。因为手术做得越快,对病人越安全,病人在手术台上多躺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所以做得快一些,能提高手术的质量。再说了,每一例手术的成功,每治好一个病人,都是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这些称呼对我来说是不合适的,叫我“医生”我就非常高兴了。

  记者:但是我们知道您现在已经是肝胆外科的知名专家了,您现在平时还每天在练习剥葡萄皮吗?

  庄仕华:还要练习,因为学无止境嘛。作为一个医生,活到老,学到老,不仅如此,我认为医生救死扶伤那是应该的,同时还要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所以对医生而言,除了把病治好,更重要的是,如何要想方设法的多普及一些卫生防病知识,让人人都会防病,个个都健康,这就是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记者: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的中国梦了。

  庄仕华:是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医生不要怕没病看,大家都健康了,医生失业去扫马路都感到荣幸。为什么?说明你工作做到位了。人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大家健康了,没有病人了,那我就扫马路去。

  记者:我们也很好奇,在这里也想代表广大网友问您一个问题,您每天的日程是怎么安排的?作为一名专家、知名医生,您每天大概工作的时间要多久?

  庄仕华:现在的工作日程,也就是几十年以前的工作日程,从当医生开始基本都是这样。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上班,把那些重点的病人看一遍,然后用30—40分钟,把当天手术病人B超再复查一下,看胆囊的位置,这样可以提高手术的速度、质量。上午3至4个小时做完手术以后,再把手术完的病人情况看一遍。下午,做上午手术的手术记录,明天要还有手术,把明天手术的病人病例检查全部再看一遍,晚上2至3个小时的时间查病房,每天还要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

  记者:雷打不动地要学习?

  庄仕华:要学习。每天都是反复的,但是我觉得很充实。

  记者:听您这样一说,确实很充实。我们最近在网上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医生的报道,比如说有医生因为连续做十几个小时的手术,累倒在手术台上;有的医生没有时间睡觉,就蜷缩在医院的走廊上睡觉。

  庄仕华:还有躺在手术室里的。

  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您有什么感受呢?

  庄仕华:我认为这就是真正地把病人当亲人,但是我这里还要说一句,我们医生也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你自己健康了,才能为病人服务,才能给病人带来更多的健康,给很多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所以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首先医生身体要保护好,你刚好技术精湛的时候,想为病人服务的时候,累倒了,那也不对,我也不赞赏。

  记者:确实。您平时这么充实的工作,还有时间陪伴家人吗?

  庄仕华:说实在的,陪伴家人的时间是少一些,但是我尽量想办法弥补。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家人对我是非常关心、爱护的,对我工作非常支持。比如说我的爱人,她为了保护好我的手,做好手术,她就不让我做饭、洗衣服,甚至拖地她都不让我拖。

  记者:都害怕伤到您的手?

  庄仕华:对,伤到以后,几天做不了手术,病人就痛苦了,所以她非常理解我。另外,她只要有空,就要帮我给病人做饭,还要送饭。

  记者:您爱人还帮您给病人做饭、送饭?

  庄仕华:不仅是这样,我女儿小的时候,因为她原来是工人,三班倒,有时早上还在上班。武警新疆总队肝胆外科在1992年还是武警医院肝胆外科微创小组,那个时候只有3个医生、3个护士,我们吃住都在病房里面。我爱人带着我女儿,把饭给我送到手术室,送到病房里面,她们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付出太多太多了。我经常跟她说,实在是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受累了,每一枚军功章都有你们的一半。

  记者: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今天也给您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礼物。

  庄仕华:什么礼物?

  记者:这个礼物来自您的一位特殊的战友,就是您的女儿,我们知道您的女儿可以说一直追随着您的脚步,她一直想学医,但是之前听说您是不同意的,因为您觉得学医太苦了,但是她一直还是想学,所以现在她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医。在这里,您的女儿想送给您一份礼物,是一封来自女儿的信,您有多久没有收到过女儿的信了?

  庄仕华:十来年了吧,都是打电话。她也是大学一年级给我写过信。

  记者:是您女儿想要跟您说的一些真心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说——

  爸爸,我一直想对您说句心里话,在别人心中,您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助人为乐的雷锋。在我心里,您却是那个最朴实、善良,更让我骄傲一生的爸爸。爸爸,还记得我去四川上大学那年吗?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心中有多少的不舍和害怕呀,您早早就答应我和妈妈一起送我去学校,临行前,却因为有位病人要临时紧急做手术,您撇下拿着大包小包的我毅然就回到了医院。而那张去四川的火车票,再也没有兑现过。您食言了。爸爸您知道吗?看着别人的爸爸妈妈都笑着、乐着一起把孩子送到学校,我真的好羡慕啊。为了别人的孩子,您回到了手术台,可您自己的孩子却孤零零地离开了家。那个时候我不理解,甚至怨恨过您,可后来明白,这就是我的爸爸呀,一天做30多台手术,却不忘下班后陪我去滑旱冰,在嘈杂的旱冰场累到坐着睡着的是您啊,我的爸爸,七夕节悄悄买了巧克力带回家,却连一句我爱你也不曾对我讲过的也是您啊,我的爸爸。半夜查完房回家,抱着刚出生的小外甥女笑的合不拢嘴的,是您啊,我的爸爸。其实我们这个家很平凡,您爱工作,爱病人,也爱这个家。在我心中,您就是那个最伟大的爸爸。爸爸,您辛苦了,这个家还有我们呢,您多歇歇吧。爱您的岩岩。

  庄院长,这可能是您女儿这么多年来想要对您说的真心话了,我觉得中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爸爸,这个家还有我们呢,您多歇歇吧。看出来,其实她是很心疼您的。

  庄仕华:对。

  记者:在这里有什么话想要对女儿说吗?

  庄仕华:女儿,你也长大了,懂事了,原谅爸爸以前对你关心不够,但是今后一定会想办法弥补。谢谢女儿。

  记者:谢谢庄院长!庄院长,我们换一个心情,节目播出的时候恰逢八一建军节,对广大网友,对广大军属,您有什么话想要说吗?

  庄仕华:首先祝各位首长、战友们节日快乐!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的指引下,争做“四有”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祝军属们节日快乐,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军人才能够安心保家卫国,祖国才有今天的繁荣昌盛,人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军属们,你们辛苦了,所有的军人感谢你们,祖国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向你们敬礼!(记者:范曼瑜 摄像:高晟寒 赵洋 编导/剪辑:林和 监制:刘鲲鹏 责任编辑:段琳玉 邓植尹)

责任编辑:段琳玉 邓植尹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