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柳盛明:用文明行动聚发展力量
发表时间:2021-02-05来源:中国文明网

  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柳盛明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 

  记者: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哪些作用?

  柳盛明:首先是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对贵州而言,首先要“扶志”“扶智”。一是高举精神旗帜。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融入贯穿到道德建设、文明实践、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精神标识。二是树立精神标杆。“时代楷模”南仁东、黄大发、杜富国等英模群体影响和带动全省上下拼搏赶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全省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三是熔铸精神磁场。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持续营造后发赶超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省干部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千年之变”。

  再就是为经济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出台省级层面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小落实。通过纵深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打造,持续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等活动深化文明创建,依托遵义会议会址等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道德讲堂等基层文化阵地,深化拓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祖国好·家乡好”“脱贫攻坚·志愿黔行”等文明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各地,文明力量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贵州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记者:刚才您提到的“四在农家”在贵州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助力贵州乡村振兴?

  柳盛明:乡村兴不兴,要看产业好不好、居住环境美不美、生活富不富、老百姓乐不乐。20多年前,贵州余庆县罗家坡从提升乡村文明助力产业发展入手,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随后,我们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在全省深入开展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大力实施路、水、房、电、讯、绿、业、寨等建设,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学在农家”,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平安村寨”“诚信农民”“星级文明户”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以乡风文明带动农村全面进步,拓展了贵州农村的发展空间。比如,通过倡导文明风尚、促进生态涵养,贵州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农民开始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转变。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场农村革命,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升级,在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建设品牌,成为解决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成为推动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把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变成现实,还开始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为当下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今天的贵州农村不仅变美了,还活了起来,村民开始返乡发展,新农民逐渐成为建设主体。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我们将在新的发展格局中与时俱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提交乡村振兴的贵州答卷,实现贵州乡村的美丽蝶变。 

  记者:“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精神文明建设将如何助力“四化”?

  柳盛明:贵州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近几年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这张答卷里,文明创建功不可没。从2016年起,我们紧盯旅游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个重要环节,以“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六大行动为主,开展了“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并将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的核心指标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厕所革命”和“三创三树”、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工程,以及“多彩贵州·最美高速”“美丽空港”“千里文明铁道线”等创建活动。这些活动将文明旅游与五大创建深度融合,倒逼旅游、交通、卫生等行业转变工作作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以文明行动带动全省形成文明新风尚,有力地助推了旅游业持续发展。“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把“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延伸到营商环境改善、诚信建设等领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四轮驱动”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举措,落实好三个“硬”,使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一是落实“硬要求”,聚焦服务“四化”建设,纳入各地各行业考核内容。二是落实“硬措施”,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体布局,推动各地各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坚强保障。三是落实“硬考核”,列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省直机关目标绩效考核,推动文明行动常态长效开展。

  记者:贵州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对提升这些“新市民”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哪些特别的举措?

  柳盛明: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助力作用,不断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着力抓好教育引导,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建设乡愁馆、选树先进典型等举措,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着力深化文明实践,聚焦搬迁群众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需求,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组织志愿服务,通过开展“文明有礼”实践活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等活动,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激发搬迁群众推动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着力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运用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创建平台,精心设计、广泛开展有利于搬迁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的活动,促进搬迁群众全面发展。四是着力优化整合资源,统筹文化、文艺、旅游、教育等各方面力量,紧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诉求,广泛开展知识讲座、“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展示、公益电影放映、“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等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刘鲲鹏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