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让文明之花在凉都大地常开常盛
发表时间:2021-03-22来源:中国文明网

视频来源:中国文明网

  挖掘精神内核 增强内生动力

  记者:地处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六盘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是如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

  李刚: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脱贫群众艰苦奋斗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乡风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大力传承弘扬“听党指挥、服从大局,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五湖四海、开放包容,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三线”精神,注重挖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守望相助的互助文化等精神内核,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内生动力,在美美与共中描绘美轮美奂的小康画卷。

  以三个“全” 科学推进创建

  记者:六盘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哪些经验或者心得?

  李刚:六盘水的创建做法,我们归纳为三个“全”。

  第一个“全”是全域创建。统筹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组织232家各级单位与86个城市社区开展“各级机关联基层,齐心协力共创文”的联创共建活动,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

  第二个“全”是全民共建。坚持广泛发动、全民行动,采取进村入户宣传、召开群众会、小喇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公益广告宣传,设计37个不同主题类型的广告,累计刊载34万余幅。同时,我们还持续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养犬等专项行动,引导群众在举手投足间做文明人,把群众的“微行动”汇聚成城市的“大文明”。

  第三个“全”是全面支撑。文明城市,体现的是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系统集成抓创建,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乡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工作,加快建设高颜值、高气质、高品质的新型现代化山地城市。

  建好精神阵地 建入脑入心

  记者:六盘水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如何调动和发挥群众的创建热情?

  李刚: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始终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一是建好精神阵地。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00余个、讲习所1200余个、道德讲堂2100余个,评聘讲习员4600余名,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新时代思想上讲堂等各类活动6.4万余次,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二是建好公共设施。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基本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实现市有“五馆一院”、县有文图“两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87个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1103个村居全部设置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三是建好活动平台。围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年均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3000余场。六盘水市2018年起提出以群众为主体,群众文艺演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体活动成为主角,每年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民间文艺队伍超过3700支,消夏文化节活动成为了“开放的平台、百姓的舞台”。

  四是建好社区文化。为帮助全市7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11.6万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过上新生活,我们制定安置点“1+3”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清单式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把安置社区打造成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城镇文明与乡村文明,统筹“软文化”与“硬基础”,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快建设幸福六盘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让文明之花在凉都大地常开常盛。

责任编辑:周 胜武(实习)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