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这堂思政课,怎么上更有效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光明日报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的价值旨归,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发挥好思政课对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作用。

  从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情怀、勇于责任担当。把伟大抗疫精神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追求。围绕“德”的树立、“育”的方向,高校思政课和伟大抗疫精神的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丰富,其时效性、思想性、理论性的课程特征,需要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和拓展。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实践,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基本原理,以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思维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及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作为课程教学的丰富素材和案例,以此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伟大民族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近百年间不同历史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同多种重大灾难作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从历史角度讲深讲透伟大抗疫精神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以全国各族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特别是青年人同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展现出的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作为课程生动的、鲜活的教学内容,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教育的角度,讲深讲透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然,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拓展资源,伟大抗疫精神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二者间的互通性,不仅推进了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建设,而且完善着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

  隶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以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形式灵活等特征,延伸着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伟大抗疫精神”孕育于历史实践,在现实体验中推进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认识、认同与践行,将充分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教育是完善和发展教育的“四为服务”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

  首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要凸显“伟大抗疫精神”中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卫国护民的大局观念、凝心聚力的团结意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守望相助的亲邻情感、攻坚克难的奋斗意志等,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

  其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通过歌舞、表演、诗歌、实地调研、影视拍摄等多种形式,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加深大学生对抗疫事件的长期记忆,以持续的心理激励增强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情感驱动力。

  如在教师设计和开展的“抗疫精神 薪火传递”主题体验式教学中,为了体验和感悟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举国同心、攻坚克难,相互支援的抗疫精神,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口罩。同学们通过亲手缝制医用口罩,体会到医疗物资来之不易。为体会医护人员在前线的实战状态,教师组织同学们穿上防护服,实际操作一些精细化和速度比拼的活动,体会身着三层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抗疫战场上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不畏艰险的高贵品质。通过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重温了抗疫过程中的感人场景,感悟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和力量,充分认识到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彰显的制度优势和精神力量,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决心。

  以培养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为课程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体验到的感动,凝结为良好的价值行为取向,达到指导大学生理性分析家国关系、自觉树立理想信念追求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者:黄天弘,系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陶 恒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