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晓涵: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
发表时间:2022-06-17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深秋的夜晚,上海街头,一位老伯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倒在地,失去了意识,同伴扶他起身,拍背、掐人中,仍然无法唤醒。一名放学路过的中学生,细心观察到老伯已出现尿失禁,且面部呈淡紫色,便上前用手试探颈动脉,感觉脉搏十分微弱,而且体温下降,疑似心脏骤停,因不知昏迷是否由于晚餐异物梗阻,他请大家让开一点,自己抱住老伯,先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重力挤压了腹部两下,见没有任何食物吐出,便请周围的热心人拨打120,同时将老伯在地面放平,并疏散围观人员,一边解开老伯胸前纽扣,为老伯做胸部按压,一边指导老伯的同伴做口对鼻的“鼻式人工呼吸”,配合进行心肺复苏。经过五六分钟连续按压,老伯恢复了自主呼吸,他仍不敢停手,一直按压到120急救车赶到,急救人员接管了老伯,他才松下一口气,起身离去。

  老伯被送到附近医院急救、治疗,26天后康复出院。据医生诊断:患者由于心脏主要血管堵塞,导致大面积心梗,推测晕倒时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例如室颤),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一旦脑缺氧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神经系统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即使送到医院再救过来,也会有很大的致残性,后果不堪设想,学生现场实施的急救处置,正确及时,也很专业,为后续的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位冷静自信、科学施救的学生并没有留下姓名,人们凭借现场一张模糊的照片里学生校服上的校徽线索,辗转找到了他——上海市格致中学2020级学生盛晓涵。后来,这场120救护车赶到前的街头急救,被誉为“高一学生教科书式心肺复苏”。

  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五部门联合主办的2021年度“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现场连线时,盛晓涵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

  普遍做到“会帮助”,需要有急救知识、技能的社会面普及,离不开系统的教和自觉的学。盛晓涵就读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每所学校都设有急救课程,开展日常教育和培训。就在事发前20天,他刚参加完学校里由急救培训师指导的心肺复苏和救护包扎技能培训考核,扎实掌握了急救技能。另外,在社会实践和军训中,学生也有机会学到相关的医学知识,培养急救意识。盛晓涵对医学知识特别感兴趣,家里有几本家庭医学书,他时常都会去翻翻,每每都有收获。平日,他也和其他爱好医学的同学一起讨论过院前急救的话题。救人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急救、学会急救,他发起组织了“黄浦区红十字BOYS”,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公益宣传。他说:“我希望能够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学到急救知识,在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他们以积极的志愿活动实践,弘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2021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首批有201所学校参与试点,未来数以亿计的中国学生普遍得到充分的急救教育,全体国民普及急救常识将会逐步实现,生命健康将拥有更密实的安全屏障。

  危急时刻“能帮助”,助人的热心、良好的体能缺一不可,社会公益设施的逐步健全也是必备条件。同学们眼中的盛晓涵,开朗、热心,平时不论认不认识,只要看到别人有麻烦,他总会上前帮忙。老师口中的盛晓涵,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总是乐呵呵的帮助大家做这做那。”抢救老伯,是盛晓涵第一次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急救,很紧张,但有自信,他说:“既然我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就应该负起我的责任,把它用出来,不能看着生命在我手里消逝。”救人后,盛晓涵将见义勇为获得的5000元奖金,捐献给了一位家境困难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他说:“其实我只是个喜欢做好事的普通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梦想所有人都能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我当时离开的时候,不想说出自己的名字,是因为不想让大家只记住某个人,而是想让大家记住一个集体,想让大家看到校服就会想到,我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小孩子都能做得到,那么大家也都能这样做。”

  紧急救护的许多关键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体能。盛晓涵爱好运动,练排球一个小时能连续垫球2300个,良好的体能储备在急救时派上了用场。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超越外语,已成为小学、初中阶段第三大“主科”。

  关于急救设施的使用,盛晓涵回忆救人过程,认为自己的处理方式不够完美,“我当时太紧张了。其实不远处有酒店,我应该赶紧让人去借一个自动体外除颤器来,说不定更有效”。2021年底,为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为宝贵的生命提供了更切近的守护。

  他人有难“敢帮助”,既需要个人具备挺身而出的勇气,也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为见义勇为保驾护航。有记者问,遇到突然倒地的路人,究竟是上前救助还是旁观?很多人心存疑虑,你是怎么想的?盛晓涵说:“我没考虑这么多,也没时间考虑这么多,唯一能想到的就只有与时间赛跑,去抢救下老人的生命。因为如果我救了,情况不一定会变得更好,但如果我不救,情况就一定会变得更坏。”有人说,万一老人没有被救回或者你被讹上怎么办?盛晓涵回答:“如果一个人倒在地上,身旁路过的人都想‘是不是会讹我、我会不会亏钱’,这个社会就输了。但如果人人都想‘我要不要去帮他、他是不是遇到困难了’,不管最后帮没帮成,那么这个社会就赢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加强宣传引导、评选表彰、权益保障等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榜样、政策、法治、道德、舆论、社会、组织的力量,努力培育见义勇为的新时代社会风尚。盛晓涵先进事迹发布后,许多同学表示,他的勇敢让我们深受鼓舞,也意识到学好急救知识非常重要,万一哪天遇到危急情况,我们也真的可以上前挽救生命。

  每个时代都需要爱心和担当。盛晓涵为了守护生命的温度,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守望相助中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生动诠释了崇德向善的少年力量,也为新时代的见义勇为新风尚做出了完美注解——不必踟躇,只需行动。(陈风)

责任编辑:王 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